行動資料修改
請輸入指導老師EMAIL
×
分享  :  
「鯨」天你好嗎?
花蓮縣 / 花蓮縣宜昌國民小學
愛護生命
希望力 Hope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跟海洋中的精靈-鯨豚們的連結會那麼深!我們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我們會站在海上,勇敢的拿起麥克風,把我們的海洋理念傳遞給更多人。

故事是從我們三年級時開始的,老師說每一個年級都會有一個專長的領域,因為老師也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志工,她覺得我們五個活潑有趣、喜歡分享,所以決定帶我們探索鯨豚世界。

中年級時,我們從認識鯨豚的演化、分類與習性開始,我們嘗試把鯨豚的相關知識畫成海報,用線上直播錄影方式,讓更多人可以認識牠們!我們也參加了賞鯨公司辦理的說故事比賽,意外的獲得了賞鯨船票,也開啟了我們與鯨豚之間更緊密接觸的機會!

四年級的母親節前夕,賞鯨公司邀約我們擔任小小解說員,在海上講話,需要抵抗海風跟浪的阻力,所以從內容的選擇、麥克風的拿取方式、在什麼時間點適合說話,都是很大的挑戰!但我們很興奮,因為這代表我們又有更多的力量可以為鯨豚做些什麼事。在老師的陪伴下,我們也完成了海上解說初體驗!

在這段時間,我們更與一位使用廢棄木材製作鯨魚木製品的藝術創作者「鯨湯匙」合作了一個小型的「花紋海豚流浪記」展覽,透過與木製海豚相處一個月的時間,我們與鯨豚之間的情感也愈加深刻,這樣的情感也促使我們在高年級時,發現了鯨豚相關待解決的議題,也決定接下一連串的行動挑戰。
超越力 Exceed
對於一個小學生而言,到底我們可以為鯨豚做到什麼呢?

我們在中年級結束前,接到了第一個任務,鄰近學校的特教班老師想要邀請我們成為他們班第一次出海的小小解說員。特教班老師說,身心障礙小朋友有很多身體跟心理上的挑戰,接近海洋對他們來說很不容易,老師們也會有比較多的擔心,但如果是小朋友對小朋友的方式去做解說,可能會讓這些小朋友覺得比較親近。

我們當時沒有花太多時間就決定這項任務!事後老師詢問我們為什麼當初想接下?我們說「因為很好玩啊」!老師說這就是行動最重要的事情,因為好玩、有趣、有意義,那後續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就不是困難了。

我們在這個任務中,先找了特教班老師討論學生的能力,以及適合的解說方式,老師建議我們「多用圖片、手勢、口訣、用詞簡單生動」就能讓特教班小朋友更容易理解!所以我們決定在出發前先到特教班上一堂認識鯨豚的課程,我們把花蓮五種常見鯨豚製作成簡報外,也做成口訣跟手勢,例如:飛旋海豚轉圈圈、瓶鼻海豚粗鼻子等。也把船上一些跟安全上有關的事項畫成圖片,讓特教班小朋友可以用很直觀的方式去理解。

最後,當然就是帶他們出海了!那一天的浪有一點點大,除了解說內容做了很大的調整外,我們也要隨時注意特教班小朋友的狀況。那天我們在賞鯨船的三樓,看著特教班小朋友在老師的鼓勵與擁抱下,勇敢的往船頭移動,看著海中自由來去的海豚,讓我們好感動!特教班老師說,活動結束後,特教班小朋友們還是會忽然說起我們編的海豚口訣呢!

有了這樣的行動經驗後,我們對於我們擁有的力量愈來愈有自信!因為只要我們願意,任何困難的事情都可以被超越!我們也決定將我們的力量繼續擴大,影響到更大的層面議題上。
救援力 Rescue
升上五年級後,我們決定針對鯨豚相關議題去做些什麼!但是鯨豚的議題那麼多?我們要選擇什麼議題呢?最後我們選擇了「想讓更多人知道野外鯨豚跟圈養海豚的差異,並且用消費行為決定海豚應該獲得的生活!」

我們會決定這個方向的最大原因是,花蓮是全台灣唯一同時在半個小時內,可以出海接觸野生鯨豚,也可以到圈養海豚的單位欣賞海豚表演的縣市。再加上曾經聽老師說過,我們班級在八年前的海洋行動最開始,就是以「反對海洋動物圈養」為行動目標,我們認為過了那麼多年後,或許可以透過我們更科學化的行動調查,讓更多人知道什麼才是最適合接觸他們的方式。

但是老師提醒我們,雖然我們的內心當時都希望鯨豚不要被圈養,但是這樣我們就會帶著偏見去做調查,我們應該要回歸到中立的角度去看待,這樣才能看到事件的全貌,而不會過於偏頗。

所以我們利用了一年的時間,到花蓮的圈養單位去觀察海豚兩次(觀察他們在池子裡游動與環境狀況、表演時動作的意義等),也分批到海上進行野生鯨豚調查七次(鯨豚的種類、數量、出現時間、行為意義等),我們也找了三位曾經在圈養單位也在野生單位工作過的人,了解他們的想法。最後我們也製作了問卷詢問民眾對於兩個場域的鯨豚接觸經驗、接觸因素與看法等。

在這一年時間,我們發現被圈養的海豚以瓶鼻海豚跟花紋海豚為主,雖然可以近距離觀察海豚,但海豚卻有非常多的刻板行為(例如繞圈、重複吐食等),而且表演的內容與教育意義之間連結性低。海上的海豚種類多、行為豐富,更重要的是牠們的行爲都是出於自己想做而非逼迫,每每在海上遇到牠們時總會讓我們有興奮與感動的感受。在民眾的行為想法上,我們發現大部分的民眾到圈養場所,並不是為了看鯨豚,而是為了與親人一起出遊或是玩遊樂設施,對於鯨豚的感受並沒有那麼強烈,但是對於喜歡鯨豚的民眾,就會選擇直接到海上去接觸牠們。絕大多數民眾也認為接觸鯨豚應該以野外接觸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在知道這樣的結果後,也在花蓮縣辦理的相關競賽中,將研究結果送出,並獲得金獎肯定。事後,縣府也彙整了各組的研究資料,並將資料送到相關承辦處室,希望可以有後續的協助作為。
克服力 Overcome
我們在這個行動中,最大的挑戰就是這是一個很敏感的議題,因為要調查的是圈養單位(財團),而且這個議題在這幾年的社會上也有很多的討論。但是老師說,如果回到站在鯨豚的立場去思考、回到事情做根本應該要怎麼做的角度去思考,好像就不用擔心那麼多了?

過程中我們的確遇到了一些困難,第一個困難是我們遇到了疫情來襲,導致我們原訂要到臺灣三大圈養鯨豚場所調查的計劃被迫中斷,只能就近在花蓮的圈養單位做觀察,但原本三次觀察的計劃,也因為疫情園區關閉而僅有兩次。海上觀察計畫也因為疫情遲遲無法開始,直到當年八月後疫情稍緩解狀況下,我們趕在九月底東北季風下來前,趕緊出海調查。疫情成為了我們在這項行動中第一個最不可控的因素,但幸好我們克服了!

第二項困難是,我們要觀察的是動物,但動物的行為無法掌控,所以我們的計劃也總是跟不上動物的變化。在圈養單位時,因為鯨豚被圈養,活動範圍被限縮,加上我們有五雙眼睛,所以可以分工一起同步觀察。但在海上,我們是採分批調查方式,海上鯨豚的數量多、行為多變,我們不僅要克服暈船跟船搖晃等因素,更要即時在第一時間一邊觀察一邊做紀錄。幸好船長跟船員哥哥們都很照顧我們,幫我們同步確認很多資訊。

最後一個困難也是我們最感挫折的部分,我們的確在網路上發放民眾問卷時受到許多責難,有直接轉貼文章說我們是不懂圈養意義的完全反圈養者、有人說我們也是被教育思考圈養住的小孩,更有民眾直接在問卷回饋中說我們的問卷是偏頗的(但我們在做這個行動前,以及在製作問卷時都極度保持中立),這些民眾的反應讓我們很挫折也很生氣,但老師說這就是民主社會,大家都可以給建議,但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大家會那麼激動?也可以反思我們是否真的有像他們說的一樣?還是我們的用意不是這樣呢?還好研究結果出來後,我們有針對整個歷程跟研究結果在網路上做說明,當初有極力反對我們的民眾,意識到原來我們是很完整的在探討這件事,並不是偏頗任一方,民眾也主動澄清並稱許我們。但這個事件也提醒我們,我們未來在接受任何資訊的第一時間時,應該要了解事件的全貌才是對的。

透過這個行動,我們發現「圈養」並不是完全不好的事情,有些受傷無法回歸野外的動物、面臨滅絕危機的動物,都可能需要透過圈養去保護牠們。另一方面,被圈養的鯨豚其實已經完全無法回歸大海,所以關注圈養場所的場地是否符合圈養動物的福利需求、是否善待牠們,以及取消沒有教育意義的表演行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賞鯨就是完全好的事情嗎?其實我們也不這麼認為!我們曾經多次在賞鯨船上看到其他家的船隻有疑似衝撞海豚的行為,或是包圍海豚,都會讓我們非常非常的生氣!老師說,選擇能友善對待鯨豚的賞鯨船,也是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民眾都應該要有認知,自己的每一筆消費其實都決定了這些鯨豚的未來!

我們在行動結束後也很好奇會有什麼樣的迴響?聽老師說,其實花蓮的圈養鯨豚單位其實是臺灣圈養設備跟環境最完整的場域,他們似乎也開始計畫要改變鯨豚展演的方式,讓教育意義可以再提升。我們的組員之一力祈,也在這段期間寫了一首圈養詩,這首詩也獲得花蓮縣的海洋詩比賽第一名,並且將代表花蓮縣到全國競賽。這一點一點的力量,相信都會一點一點的擴散,影響更多人跟著我們一起關注這個議題!


誰被誰圈養/宜昌國小 黃力祈

誰在看誰
我在看外面
我都不認識
我都不明白
我為何在這
你在想什麼
你自己知道嗎
你每天漫無目的的游
你自己知道嗎
他為何在這
跳起,落下
只為了活口
他在做什麼
他終於知道了
我看著你們在他們的環境下
一步一步被圈養